01-UDSC_0257.jpg 
▲文章的起頭還是必須說一下,其實我是很想正常寫篇開箱
但拿到的時候大部分箱子外觀都慘不忍睹,加上真正在施工的時候現場很亂
其實也都不是理由,總歸就是我太懶,不過我會讓文章變得很長來塘塞我的懶惰
這次組裝的水冷系統均採用Bykski的系列設備,其理由是因為大部分的商品都支援發光
也就是最終目的,我要擺一台電子花車在櫃子上
當然也有其他更好的品牌可以選擇,只是當時的預算考量原則上是希望壓在一萬五內

相關的水冷設備我會先列出:
CPU水冷頭:Bykski XPR-A-MC-V2 
GPU水冷頭:Bykski N-AS1080TI STRIX-X
水箱:Bykski B-DNA-CT-AGC 260MM
幫浦:Bykski B-PMD3-COV DDC
冷排:Bykski B-RD240-TN*2
使用接頭:
Bykski B-HTJ-L14-RD90 旋轉接頭*5
Bykski B-HTJV2-L14 14mm 硬管快擰接頭*7
Bykski B-EXV-X 洩壓閥*1
Bykski B-DTJ-MI 雙外牙接頭*1
流速計:HANJIANG CT01*1,這是唯一非Bykski品牌的物品,因為我覺得實在太美了
雜項改裝:Bykski B-ST-2FN 240風扇冷排支架、Bykski B-PMFS多功能支架
水冷硬管:PETG 14/10mm 100cm*N


 

 8700k RGB 0902-8.jpg

▲這是上一個機殼的完成體,大部分硬體也從此繼續沿用
有興趣可以延伸閱讀
Mobile01: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9&t=5498545&p=1#69972963
巴哈姆特:https://forum.gamer.com.tw/C.php?bsn=60030&snA=496600
硬體部分有微更新,不過基本上沒什麼變動
很感謝Geeek T812陪伴我這段時間,不浪費機殼內任何一個空間
內部所有的硬體設備又能一覽無遺,風道走向正確的話AIO水冷也能將CPU壓在待機35度

現況硬體:
CPU:Intel® Core™ i7-8700K
MB:ASUS ROG STRIX Z370-F GAMING
VGA:ASUS ROG STRIX GeForce® GTX 1070 Ti A8G
RAM:G.SKILL Trident Z RGB DDR4-3200 8G x4
SSD:SanDisk Z400s M.2 2280 256GB SATA III
HDD:TOSHIBA 3.5” 3TB 64MB 7200RPM (DT01ACA300)
PSU:Super Flower Leadex 550W Gold 80+
Fan:Cooler Master MF120R ARGB x4
Case:SKTC G01 (ATX)


 

 2019-04-23 19.52.00.jpg

▲由於機殼是最後一個到貨的主要物品
從左岸購買時的品名叫SKTC G01,但IO裝置上面的品牌名稱叫做RAIJINTEK
這是一個有繁體中文官網的機殼跟周邊配件廠商,神奇的是台灣沒代理
以外觀尺寸大小來看,比較近似PAEAN M的這個型號
但不同的是他能支援到ATX主機板,且在某些地方多做開孔,只能說左岸無極限
總歸這張很隨意的照片源自於一個等機殼等了兩個月終於到貨
上班途中忍不住溜回家移機的不務正業男子
而拍照想表達的用意是告訴自組水冷的協作朋友
「媽咧,裝完顯卡都擋掉一半了,到時候水箱好像沒戲唱」
「這貨只靠兩根圓桿去固定整座主機,有點搖阿阿阿阿阿阿阿阿阿」
「上顯卡轉接架後FPS飛走了十幾張,顯示卡型號是不是要改成1070-10FPS TI A8G」
「這玩意裝完有點涼,單靠Corsair H100i v2竟然看的到30度」


「我們先來看材料吧!」
他在傾盆大雨的那天敲我,開始了這個要死不活的自組水冷過程


 

 01-DSC_0180.jpg

▲先上CPU水冷頭Bykski XPR-A-MC-V2
腳位可以支援Intel的1366、115x、2011、2066,噴射式的微水道,材質標示是紫銅底板
選用他的原因是因為整個水冷頭厚度只有21mm、加上沒有過大的背板固定螺絲
外環的5v RGB微霧面壓克力,發光效果就像旁邊的幻光戟
正式上機後說涼快倒也還好,不過他點亮了我渴望電子花車的心情卻是不容置疑

這次文章中的背景會稍嫌醜一點,因為施工地點無法在房間內
物品跟工序過於繁雜,因此選在餐桌上施工
桌巾很花,但為避免刮傷桌面,我只好選擇刮傷照片品質跟正在閱讀的你的眼睛


 

 02-DSC_0182.jpg

▲鎖上機殼預留的水冷排位置,水冷排是Bykski B-RD240-TN,材質是紫銅加黃銅的薄排
這個機殼預設是可以上到280冷排的,不過因為風扇不想重買的關係
所以選用的就是標準的240冷排,機殼本身對於這邊的設計算是不錯的
冷排安裝位置較為內側,也就是說上了冷排跟風扇後,整體看起來跟主機板是平行的
同時旁邊有開了主機板電源24PIN的走線孔,雖然是相對擁擠,但符合我的喜好
因為顯卡有夠長的關係,我們也先預設幫浦於機殼背後
而水箱支架也先試鎖在冷排旁,雖然最終定案的時候幫浦跟水箱完全不在這個位置上


 

 03-DSC_0187.jpg

▲我們預設是上兩個240冷排,但機殼本身的位置是沒有預留給第二個冷排的
「沒有位置就自己做吧」這是我第一次組裝遇到電鑽的
文中所有出現的操作手都是陪我組裝Geeek T812的工程師朋友
真心沒有要吹捧,但他具備能力與細心的人格特質,從認識他後電腦就不過別人手了

「一個師傅細不細心,從他的工具保養就看的出來」
偶爾他也會帶底下師傅包些弱電工程
又不禁讓我想起來開工那天,走到跟他會面的地方
拎著他那超過20公斤的工具箱,又拎著兩隻跟iPhone XS Max差不多貴的電鑽
「工欲善其事,必先荷包棄」
還好我只負責拍拍照,順便遞個螺絲起子或扶個零件


 

04-DSC_0189.jpg

05-DSC_0197.jpg

▲這就是第二個水冷排的安裝位置,實際上我們討論很久了還真沒有其他適合的地方安裝
使用到的零件共有Bykski B-RD240-TN冷排、Bykski B-ST-2FN 240冷排支架
真要說缺點大概是Cooler Master MF120R ARGB x2安裝的位置在冷排的上面
所以最後完工樣貌的主機整體上部光害較為不明顯
好處是Bykski的Logo是正的,這大概是整台主機唯一較明顯的Logo位置


 

 06-DSC_0191.jpg

▲我們將顯示卡的風扇跟導熱板先行拆下,過程就沒有另外拍了
從上次的1066顯卡升級到ASUS ROG STRIX GeForce® GTX 1070 Ti A8G
入手時間點其實RTX系列顯卡也差不多要上市了
光影追蹤可能真的有點香,可惜我鼻塞
其實應該說是跟1080接近的效能其實已經能滿足日常使用了
換上開放式機殼SKTC G01後,三風扇的散熱能力遊戲時已經能將GPU核心溫度壓在65度
只能說ROG三風扇的散熱能力確實是有它的價值存在

我也不知道這到底算缺點還優點,長度真的是有夠長
即便到組完上機的現在我心裡都還是疑問著
「我都準備上水冷了,是不是乾脆買張短卡就好了?」


 

 07-DSC_0192.jpg

▲顯示卡攤在桌上有夠薄,薄到讓人懷疑當除砸的錢是買風扇還是買顯卡
組裝的工程師朋友很小心翼翼的把螺絲盡可能堆放在一起
到完工前桌面都是呈現被飛彈炸過後的狀態,我的工作依舊不變
拿相機拍照,遞個螺絲起子,也順便將可以歸類的物品分門別類清楚
網友常說買32吋的螢幕最好桌寬有到80公分以上
我會說要搞自組水冷桌長最好超過2公尺
而當下正在埋頭拆裝的朋友說他平常的工作檯是我家餐桌的兩倍長


 

 08-DSC_0195.jpg

▲這是顯示卡的垂直轉向架,基本上算是跟機殼一起設計的
螺絲直接鎖在PCI-E擋板,轉向架的下方分別用一根螺絲還有一塊腳墊去調整高度
如果單就沒裝GPU水冷的日常使用來說,算是挺簡易的設計
但套用在自組水冷上面就有挺大的問題,這個問題叫做立足點
整座機殼基本上只靠兩根圓柱支撐,顯卡轉向架則是靠一根螺絲支撐
垂直部分是沒什麼問題,但水平的穩定性就有待商榷
尤其是自組水冷這方面又有零件穩固需求,以及低容錯率的條件存在


 

 09-DSC_0207.jpg

▲裝好水冷頭的ASUS ROG STRIX GeForce® GTX 1070 Ti A8G是長這樣
內容過程不外乎上散熱膏,貼散熱貼等等的,反正大多離不開散熱兩字
背板可以順利沿用,可能這是最後幾天可以看到敗家之眼的背板了
講到這裡我也真心懷疑,到底有沒有PCI-E轉接線用在顯示卡上面可以玩遊戲不掉幀的
以國外YouTuber的測試是轉接線在三公尺內基本上顯卡跑分幾乎相同
但自己玩遊戲的實際感受確實就是有落差,而且算是蠻有感的


 

 10-DSC_0188.jpg

▲順便上一下Bykski B-DNA-CT-AGC 260mm水箱跟HANJIANG CT01流速計的照片
兩者的外觀設計都是以DNA鏈為主
到這也是良心建議
「不管怎樣,洩壓閥最終一定是在水箱上方的位置」別問我為什麼
然後講到這水箱我就必須講一下Bykski原廠真的是很不錯
因為是直接從左岸購入,他們的客服都是有問必答
水箱內的紫色螺旋體材質為壓克力,因為長途跋涉到我家的時候螺旋體的上端接合處斷了
回報給原廠客服後也不多說,當下立即同意再寄送一管新的螺旋體過來
不過當初因為覺得這個上下叫做「槍色」的金屬顏色很特別
所以放在主機上反而不太搭整體的黑色系
流速計轉起來實在是太美了
無法用文字形容,只可意會,無法言傳
反正就是紀錄過程,言不及義的文章內容就當家常便飯吧


 

11-DSC_0200.jpg

12-DSC_0201.jpg

▲將裝好冷頭的顯示卡上機,也將水箱固定在預定的支架上
水箱在單獨看的時候顏色相當有特色,不過上機後就顯得有點標新立異了
而顯示卡的長度也果不其然的幾乎佔掉了冷排風扇的一半
但第一道真正的難題現在才開始浮現


 

 13-DSC_0202.jpg

▲無論是CPU冷頭及GPU冷頭、他們都是有水道設計的
Bykski XPR-A-MC-V2的CPU冷頭設計為下IN上OUT
Bykski N-AS1080TI STRIX-X的GPU冷頭設計則為左IN右OUT
常規機殼組裝時可能不是太大問題,但在我選用的STKC G01機殼上就產生相當大的問題
我們當初討論計畫的水路設計依序是從:
「幫浦→顯示卡→處理器→冷排→冷排→水箱→重新循環」這樣的模式
做自組式水冷通常可能動機是幫助散熱,而我卻是為了美觀跟體驗這樣的感覺而已
因此我沒辦法接受之後接上PETG管時,角度為了遷就接頭而產生不乾脆的走線外觀
現在遇到的問題點即在於:GPU冷頭OUT到CPU冷頭IN的角度該如何完美解決他
CPU既然不可能換位置,那也強迫GPU移動了
這話說的簡單,但我們討論了幾乎是一個晚上的時間才有明確的想法跟定論


 

14-DSC_0209.jpg

15-DSC_0211.jpg

▲我們的做法是先將PCI-E擋板鋸掉一截,要將整張顯卡往左邊橫向移動
再將原始用來鎖顯示卡垂直轉向架的鎖點捨棄不用,另外再鑽出兩個鎖點使用
同時也將本來是下IN上OUT的CPU水冷頭向左轉向90度
以此達成我們討論目標:
Bykski XPR-A-MC-V2的CPU冷頭改為右IN左OUT
Bykski N-AS1080TI STRIX-X的GPU冷頭則維持左IN右OUT
這樣就可以在之後水路走線為90度角從顯卡右OUT直接進CPU的右IN
聽起來也許會覺得,這個負責在旁邊遞螺絲起子的門外漢到底在講什麼?
不過在後續接管的時候就能得到我們預期的效果


 

16-DSC_0198.jpg

17-DSC_0212.jpg

▲工程師朋友總歸是不想被認親,旁邊攝影一貫要求就是要把臉拍到認不出來
說實在以男生角度來看,他外表顏質相當高
如果以熟3C的工具人劃分專業加上外表等級來說,肯定屬於人帥真好的SSR級
但他已經死會啦!不過會看這種自組水冷文的讀者,應該也不會為這種事感到可惜吧
現在做的這個部分,是顯示卡公差最後的調整
只要鋸掉這一小塊位置,讓PCI-E擋板跟顯卡垂直轉向架的鎖點處密合
就能達到上述當GPU冷頭的水流要進入CPU冷頭時美觀的折線角度

當然機殼後面就算了吧,那堆線就算理到腦中風大概也不會完成
我很果斷的放棄,有時候真心覺得家裡有養魚養水草是很紓壓的事
在他忙的死去活來的時候,還有空偷看那堆魚在魚缸內陪我瞎攪和
隔行如隔山,專業也是亦然
晚點會講述工程師朋友被我「十年水族經驗」誤導的蠢事


 

 18-DSC_0215.jpg

▲結果發現自己沒有留下修正角度後的重點照片,只有這張可以略為表示
目測了許久確定我們的想法是正確的,GPU出水位置近乎沒有角度上的偏差
當時的這個現況,幾乎主機正面的外觀規劃都已經完成了
不過人算總是不如天算的,不然這次組裝過程我也不會用要死不活來稱呼它了


 

 19-DSC_0216.jpg

▲這時候我們在安裝最後都沒用到的三通、洩水閥、以及初次套用PETG管
最後定案時因為水路全面轉移到主機正面,剩餘的操作空間基本上已經不多
我們索性不採用洩水閥,所以不在零件列表上的剩餘零件其實還不少
沒有留到PETG管做倒角時的照片,其實心裡是覺得蠻可惜的
工程師朋友相當熟練的拿著他那隻跟iPhone XS Max價值相當的電鑽
處理PETG管倒角的動作實在是俐落到相機快門沒追到1/200秒內大概都是糊的

然後是首次在這篇文章中有水冷相關產品的比較
就在工程師朋友將PETG管裝入幫浦進水位置的硬管快擰之後


 

 20-DSC_0206.jpg

▲這張照片算是僅存免強能看到Bykski B-HTJV2-L14 14mm硬管快擰內O-ring的照片
這個款式的Bykski硬管快擰,一顆硬管快擰裡面共有四個O-ring
當上一張PETG管裝入幫浦進水位置的硬管快擰之後
工程師朋友說:「拎阿罵咧!怎麼那麼鬆?」
他當下立即翻出一顆BA牌的硬管快擰裝上PETG管後叫我用力拉看看
又將Bykski硬管快擰裝上後讓我再拉一次
兩者要用外力將PETG管抽離硬管快擰的費力程度真的有一段落差
結果感受明顯是BA牌的堅固許多,但他說BA牌內部的O-ring其實只有三個
知道差異後,確實讓我對於爆管是否可能發生這件事擔心程度增加許多
當下提出我對於這事的不安全感後,這人倒也乾脆的很徹底
「我們只能相信他,不然怎麼辦?通通不要用嗎?」
「…………」

不過就結果論來看,雖然使用至今都沒問題
但那鬆緊度總像初戀讓人銘記在心,我覺得廠商可以再改進

對了BA牌是我隨意用的簡稱
水冷有3B,BY、BA跟BP,尼爾有2B,絲襪、炸裙、老司機 (誤


 

 21-DSC_0217.jpg

▲我們開始接上正面的第一根PETG管,這是很歷史性的一刻
上述GPU冷頭水流OUT,與CPU冷頭水流IN的要點就在這裡
不停的修改顯示卡支架為的就是讓PETG管可以維持在漂亮的90度彎角
雖然說過程耗費了相當多的時間,但看到這根PETG管乾淨俐落的走法,辛苦都是值得的
只是說,這根PETG管不是現場彎的,是工程師朋友閒暇時候先彎好的


 

 22-DSC_0218.jpg

▲其實關於自組水冷的水路走線,看別人的分享圖都覺得好像就多彎幾個90度就行
真的實際自己參與過後,才了解其中的困難點,我們做的不是平面的作品
這根PETG管想做出來的效果是比較長距離的
他提出了一個很好的想法剛好打到了我有點在意卻不知道該怎麼表達的位置
「GPU換了冷頭後,HDMI與DP的插入介面露出來實在是不好看,我們沿外圍繞一圈」
所以照片中的他正在模擬大概位置


 

23-DSC_0221.jpg

24-DSC_0222.jpg

▲確認好後再從百寶箱內翻出第二根已經預先彎好的PETG管
照片中因為還沒定位的關係,所以看起來是有些彎的
照著計劃中的路線一步一步進行,把流速計也裝在溝通好後的預定位置
用一根Bykski B-HTJ-L14-RD90旋轉接頭串起HANJIANG CT01流速計
當初的預設是在最後將PETG管接入水箱下方位置
不過後期因為一些基礎上的考量,有做過異動


 

 25-DSC_0225.jpg

▲這塊底板就是計劃外的變更
大概是在動工後的第三天,突然敲我建議我如我覺得可行
我們可以在主機底部墊上一片木板,或壓克力板
用意在於穩固顯示卡垂直支架的底部,將其鎖上螺絲固定住
水平穩定性就能提高,此後搬移主機基本上都以壓克力板為基礎做移動
最初覺得木板是可行的,在機械基礎上以木板陪襯假裝自己有點禪意
後面又想到壓克力本身透光,對於想做出極致電子花車算是不錯的選擇
另外因為我個人的想法,又順便多裁了一塊壓克力直接墊在顯示卡垂直轉接架下面
希望可以的話能再多減少顯示卡水平面向的晃動


 

 26-DSC_0230.jpg

▲開燒啦,熱風槍終於登場
燒這根管子的想法是CPU水冷頭OUT接入位於機殼上方的Bykski B-RD240-TN冷排IN
期間也聊到有些自組水冷的過程影片,影片介紹的看似簡單
PETG管在被攝者手中隨心所欲,完全沒脾氣,愛怎麼彎就怎麼彎
上機階段也是安裝完全沒難度,看起來PETG管簡直就是跟計劃水路天造地設

「人家檯面下辛苦你怎麼可能看的到?」他說

……還好我都看人家在檯面上辛苦


 

 27-DSC_0231.jpg

▲套句某任國防部長的話「超過一百分!」
這根管子真的是彎的很漂亮又很有個性
想起開工前家人問我,只是台電腦何必弄那麼複雜?
工程師朋友立刻回答他說:「我們要做的是一台獨一無二的作品」

「世上也許會有兩部跟我們長的很像的電腦,但絕對不會跟我們一樣」

到這個階段我好像開始能夠體會,每位使用者組裝自組式水冷時的心情與期盼
這像個洗禮,在對電腦有基本認知後的某一天,一定要經歷這個過程
方能理解那真正「為我所有」的心情

題外話,GPU冷頭處IN是彎的,是因為當下還沒完成他


 

28-DSC_0233.jpg

29-DSC_0234.jpg

▲所以我們也裝好他了,正面水路有80%的完成度
個人認為這樣的走線大方又顯得乾脆
雖然說後面因為調整水箱與幫浦的位置,所以又改變了一些想法
不過安裝好的當下我就已經決定無論之後如何更改
我都一定要堅持這一管乾脆俐落的走線設計風格


 

30-DSC_0236.jpg

31-DSC_0238.jpg

▲整體水路幾乎完工到加水階段,RGB久違了!工時到這差不多的四個工作天
在這邊我會列出幾個我們檢討後覺得不合適的方案
1. 當初安裝洩壓閥在現在加水的那個位置,然後直通進幫浦再至水箱循環
這個位置無法有效匯集所有水路中的空氣,平時會是滿水位,氣泡因為壓力直接衝進幫浦
這個位置本身沒有什麼洩壓效果,反而有機會因為壓力而吸入多餘空氣
結論:洩壓閥必裝在整體水路設計中該是有最高機會氣體累積的位址,答案是水箱上方

2. 我們最初因為馬達跟水箱之間的水路過長,初始計畫為盡可能的讓整體水路裡面沒空氣
然而後來發現這個想法是錯的,整條水道的設計是必定有位置累積氣體的
不過這也相對的跟產品改進有關係,Bykski B-DNA-CT-AGC 260MM
我們或網路上俗稱的T病毒水箱,因為燈光模組的關係
是由上堵頭位置放入燈光模組,而這樣的設計有個缺點
他無法在水箱上方能做出一根直接深入水面下的管子在水箱裡面
因此將T病毒水箱直立使用時,勢必水箱上方會累積空氣
而水流進入水箱後會接觸到已累積的空氣,產生相當明顯的流水聲
就現況來看,除非將水箱平躺使用,否則幾乎沒辦法避免


 

 32-DSC_0240.jpg

▲特意留下這張相當奇葩的照片,源自於我的水族十年經驗
也差點砸了工程師朋友的招牌,哈
我認知水中的空氣勢必會流到水面最上層
所以在排氣階段,我天真的跟他說我們做個開放式效果幫助排氣吧!
氣體也確實是挺順利的都從他手上握著的那根管子排出
就這樣放了一個晚上給他跑
起床後才發現因為壓力差的關係
本來在機殼後方略高於總水平面PETG管內的水,被壓力帶進整體水路
進而讓水箱內的水位逐漸升高,最後被擠出管外

嗯,沒有錯,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擦水,那天的心情我記憶猶新


 

 33-DSC_0247.jpg

▲後續理解自己的想法是錯誤的,以及因為後端幫浦進水到水箱的距離過長
所以我們又做了些調整後才正式將安裝完成的主機搬入房間
然而現在這張照片,就是定案的水路規劃
重新將幫浦置於主機前端,水箱直接安裝在幫浦上方,解決洩壓閥安裝位置的問題
然後又試跑水一整天,最後才終於將主機搬到房間內
正式開機後遇到最要死不活的問題,是顯示卡垂直轉接架的PCI-E延長線似乎沒有插好
燒機測試時溫度直飆90度,FPS卻相當的低
為此當下我們又必須洩水
本來工程師朋友為求合理測試,打算卸下水冷頭重新安裝風扇及導熱管
但心裡對於這次購買的PCI-E延長線沒有太大好感,果斷詢問維持冷頭但不走水
直接插入主機板的PCI-E而不使用PCI-E延長線燒機方式是否可行
果真當下就確認了數據正常,是PCI-E延長線本身的問題
稍微調整後,讀數也進入正常,這次的自組水冷經歷才算是暫告一段落

區區幾行字敘述問題,實在沒辦法表達當下遇到困境的煩躁
要死不活,還好操刀手不是我


 

▼附上一些定案後的隨拍,就當是紀念電子花車的完工日

00-DSC_0289.jpg

34-DSC_0250.jpg

35-DSC_0253.jpg

36-DSC_0256.jpg

37-DSC_0262.jpg

38-DSC_0276.jpg

39-DSC_0275.jpg

40-DSC_0290.jpg

41-DSC_0261.jpg

        


▼完工後的放置整體照

42-DSC_0291.jpg

43-DSC_0264.jpg

44-DSC_0270.jpg

46-DSC_0281.jpg

47-DSC_0284.jpg

      


▲放上30秒的水冷運作及RGB表現,而後記:
目前使用狀況良好,本來想貼個什麼燒機數據之類的東西,不過有點懶
總歸使用上來說,目前CPU、GPU溫度在室溫28的前提下做最大極限日常使用
CPU基本上沒超過65度,而GPU沒超過70度
兩者平均待機基本上都在34度之內

除了水箱有夠吵,當初還騙自己是禪意的表示
底板壓克力燈條日後必須換成間接照明的模式,否則盯著燈珠並不理想
水箱外蓋顏色因為當初好奇,說實在看久還是覺得黑色較為搭配整體

暫時就先這樣吧,看著哪天心情比較好的話再把壓克力底板的保護膜撕了

也順便幹譙一下台灣某水冷零件代理商
第一次因為擔心可能會面臨旋轉接頭缺件,在居住地本身沒有經銷的狀況下
直接詢問官方臉書,談妥也轉帳完成後才告知指定的顏色沒貨
第二次因當初買的其中一樣零件沒附接到主機板的5v 3Pin轉接線
其實我是不理解,為什麼同樣一條線在網拍上面隨便找最後就是35元買到
代理商跟我說同樣的線他們要賣179元,理由是「定價策略包含快換的現貨」
但這都沒關係,主要也只是想確認上次遇到的疏忽應該只是個案
在告知老闆不在,需要確認一下後的今天是第十天,截至目前還沒收到回覆
如果是因為單太小懶得理會,其實直說也是無妨
若不是這樣的理由,那個人認為在企業形象的第一線
「有待加強」

大概也會有人想知道這樣一套下來大概花多少錢
SKTC G01機殼本體加上顯示卡垂直轉向架為3502元,加上集運711元,計4213元

最前面有列表的水冷組裝零配件,加上有些沒列表的接頭、排水閥、三通
以及額外購買的:編織延長線*2、風扇分接線、麥克風支架約為13191元,外付集運費952

花費約一萬四左右的數字可以做到CPU+GPU冷頭、4D冷排
換做比較高階的一體式水冷價位其實沒有相差到多少

本文僅記錄這次組裝自組式水冷的過程,以及遇到的一些問題、心情
如果有希望了解的部分,在我能回答的範圍內我會盡可能回覆

然後雖然Geeek T812機殼功成身退,但我還是相當欣賞這間廠商的理念
除了產能不太足,希望他們能在廣大的電腦機殼市場撐起一片自己的天
我依舊會推薦給喜歡光害、又不希望機殼本身體積太大的使用者們


 

 

45DSC_0286.jpg

8700k RGB 0902-8.jpg

我覺得開放式光害極致主機的自訂里程碑已經完成

「極致?某人換換病發,沒極限!」
「我還有一顆中古的P5」


「…蓋夭壽」
  


19/05/17,記錄就此告一段落,感謝你的閱讀
我是MLA,我說這輩子自組水冷一次就滿足了,不過他很堅持我換換病會發作。


此文章同步發布於個人痞客邦Blog.
 

arrow
arrow

    Mr.Laz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